新发展理念下大型体育场馆高质量发展路径推动场馆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发展阶段,坚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场馆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在推动场馆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育新机、开新局,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全面助力城市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的场馆主要是为了承办大型综合性国际或国内赛事而建的,用地和建设规模均超出公众从事体育竞赛和健身娱乐活动的需要。因此,严格把控场馆建设规模非常及时且必要。国办发〔2020〕36号文也明确提出:“对确有必要建设的大型体育场馆,要从严审批、合理布局,兼顾社区使用。”实际上,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城市公共体育场地用地控制指标》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用地规模和座席规模上限进行了合理的限制,明确了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用地控制指标。未来,各地场馆建设应严格按照《城市公共体育场地用地控制指标》要求,合理控制场馆建设规模,对于确有必要建设的场馆,应当从严审批、合理布局。同时,不断探索通过界面开放、体量伸缩、空间通用、灵活分隔、场地变换、多元复合等方式,加强场馆韧性设计,推动场馆可持续发展。此外,为提升场馆的运营效能,中央层面可探索将“明确运营主体和运营方案”作为场馆规划审批的前置条件在全国试点,逐步推广场馆运营前置理念。在场馆运营过程中,各地政府部门还应加强对场馆开放使用的评估督导,及时解决场馆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应不断优化场馆发展的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运营管理场馆。①加大体育用地供给力度,采用租赁等方式供地。适当增加体育用地指标,将社会力量用地纳入年度用地计划中统筹考虑,优先安排体育设施建设用地。积极创新场馆用地供给方式: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项目以划拨的方式供地;不符合划拨用地的营利性场馆项目,采用协议出让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和租让结合等多种方式供应土地。②优化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建议国家体育总局协调财政部门,结合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的调整工作,将补助资金的使用范围扩大到社会力量投资运营的场馆,同时,将符合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条件的社会场馆纳入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对社会力量运营的场馆予以支持,以丰富场馆供给内容,提高供给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此外,还可通过专项补助政策方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③出台社会力量运营场馆的赛事活动安保、消防费用减免等相关实施细则,为社会力量运营管理场馆提供操作指南。
积极推动场馆对外开放是解决群众身边健身场地不足、满足群众多元化体育需求的重要途径,能够充分发挥场馆资源价值。2014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联合财政部共安排中央财政资金超过60亿元以推动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对外开放,并通过场馆名单公示、设置投诉电话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场馆开放监督,场馆开放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未来,应持续做好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工作,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给予相应资金配套,着力加大场馆开放力度,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保障场馆日常开放时间、项目等,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同时,以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综合试点工作为契机,深入推进场馆“功能改造、机制改革”工作,允许有条件的场馆通过委托运营、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以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为重点,加强对场馆功能的优化改造,盘活场馆资源,提升场馆开放服务质量。
国际赛事的涌入为场馆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应立足城市发展需要,以筹办和举办国际性体育赛事为契机,依托场馆促进城市更新,实现体育赋能城市发展。
(1)以赛促建,做好赛事场馆规划建设。一方面要依据赛事功能和要求做好场馆的建设与改造,高标准打造一批达到国际体育赛事品质要求的场馆,弥补城市在国际化、现代化、专业化场馆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另一方面,在规划建设或改造设计场馆时要充分考虑赛后多元化运营,重视场馆与城市环境、周边社区的互嵌与共生,加强场馆与居民城市生活的联系,在满足高品质赛事需要的同时兼顾全民健身活动的需要以及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避免场馆赛后闲置。
(2)因赛谋城,加强体育赛事战略规划的顶层设计,构建与城市能级相匹配、兼具城市特色、国内国际赛事相结合的赛事体系。①依托城市文化资源,不断加强国际体育赛事供给。部分体育赛事运营相对成熟的城市在积极申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的同时,要争取引进、举办更多的国际单项体育赛事亚美体育官网,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②加强职业体育联赛建设,提高城市职业体育水平。大力发展足球、篮球、排球等受社会关注程度高、群众基础好的职业联赛项目,在进一步推进场馆两权分离改革过程中鼓励职业体育俱乐部主场场馆优先改革,通过采取ROT(Renovate-Operate-Transfer)或长期租赁方式授予俱乐部较为长期的运营管理权,提升俱乐部自主运营管理能力和决策权力,依托职业赛事提升场馆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③因地制宜地打造一批全国性专业赛事、大众参与度高的群众赛事及自主品牌赛事,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观赛需求和体育消费需求。④加快全球体育重要节点城市的建设步伐,以赛事和场馆为“触媒”,发挥体育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带动产业升级、提升城市活力、塑造城市品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城市有机更新。
为提高场馆评价工作的质量和价值,引导场馆高质量发展,应从评价的主体、内容、技术、结果应用等方面逐个突破,实现评价体系的全面革新。①建立“政府统筹、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强化政府主体责任,转变政府职能,发挥监管作用;重视群众意见,鼓励群众参与意见反馈,努力拓宽沟通渠道,提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鼓励第三方机构积极为场馆运营主体和主管部门提供管理咨询。②科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充分体现新时期场馆发展的重点任务和社会期待。指标的设计应体现社会包容性,重视多元主体的立场和价值观;评价标准应适时更新,在达标的基础上设置激励性条款,提高场馆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③优化评价方式和流程,强化数据驱动,提升评价效率和准确性;基于现有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场馆的数据汇总和分析等功能,提高评价工作的连贯性和评价结果的可比性。④建立科学的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合理设计运营商绩效奖惩机制,灵活使用增付服务费、提供免检机会、优先续约等奖励措施,提高激励效果;主管部门的监管行为要与评价结果相适应,提升循证决策能力;强制评价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绿色发展理念要融入场馆规划、建设、运营等环节,通过理念、技术、运营创新促进场馆高质量发展。①增强绿色场馆意识。广泛开展针对场馆主管部门、运营单位、健身群体的绿色发展教育,深化其对场馆绿色发展的认识。管理者要主动求变,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发现场馆在可持续、循环、低碳运营等方面的短板。②推进场馆节能降耗改造。由于场馆消耗大量的水、电、气、暖等石化能源,绝大多数场馆没有利用太阳能,场馆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今后,场馆应建立智能绿色控制系统,设置太阳能电池板、节水系统、光控系统等,升级、改造节能降耗设备,提升绿色发展的技术保障水平。③加快实施场馆碳中和行动。场馆碳中和是一个新领域,既要加强理论研究,又要尽快实践。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场馆碳中和方案,包括碳中和技术指引、碳中和操作方案、碳排放测算标准、碳补偿方案等,探索场馆碳交易、碳金融的相关模式,建立场馆及体育领域碳中和行动标准体系。④减少场馆举办大型活动期间的碳足迹。短时间内人群聚集到场馆内外,将直接或间接留下大量的碳足迹,涉及交通、餐饮、购物、住宿等各环节,赛事主办方或场馆管理者应尽可能提供绿色出行、绿色餐饮等服务,通过提供可降解用品、使用节能环保和可回收材料、减少固体废弃物、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等措施,减少大型活动期间的碳足迹。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科技的持续创新加速了场馆服务业的革新,在新一轮信息技术的浸染下传统场馆升级为互联化、感知化的智能场馆,并迈向“以人为本”的智慧场馆发展之路。借助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现代化场馆快速进入市场和用户的视野,并具备现代服务业技术含量高、规模经济显著、劳动生产率提高快的特征。因此,应全面升级场馆多元化服务的质与量,通过加强智能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建设,以用户为中心、以体验为重点,达成“人技结合”,转换场馆举办赛事和全民健身动力结构,改变公众体育参与方式,对接公众多样化的运动消费体验新需求,提供更多优质体育服务。
服务场景是服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消费者的服务体验具有重要影响,体育场景的不同维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赛场观众的情绪和行为意图。在我国,体育活动长期属于公益性活动,消费型体育参与缺乏导致体育实践需求难以向体育消费需求转化,场馆未能从传统运动空间向体育消费空间转换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完善场馆服务场景即推动场馆由运动空间向消费空间的有效转换,优化场馆的服务体验。一方面,要注重内部微观体育场景的优化,引导相关企业参与场馆改造运营、增强体育场景,在设计上可利用多元色彩、新型健身方式、模拟运动项目、互联网技术等元素,凸显社交、娱乐、休闲等特征,唤醒消费者积极体育消费情绪,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场馆体育消费。另一方面,要注重体育场景与其他消费场景的有效链接,通过“体育+商业”“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娱乐”“体育+住宅”等多种组合形式,围绕场馆服务引入互补性消费业态,将场馆打造成为集健身、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体育服务综合体,满足消费者在体育消费基础上的多元化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