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体育平台app认真研究系统谋划 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8月19日,在中国·通辽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通辽市发布《通辽“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建设”》。这是该市有史以来第一次发布产业建设。
近年来,通辽市高度重视肉牛产业发展,坚持把肉牛产业作为全市主导产业、富民产业来抓,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部署要求,对全市肉牛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行了认真研究和系统谋划,先后印发了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行动计划和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打造“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
为进一步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肉牛产业新生态,通辽市经过深入调研和多轮探讨,组织专业人员编制了《通辽“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建设”》,旨在全面系统地展现通辽市肉牛产业发展概况,把握产业发展趋势,规划未来愿景,推动全市肉牛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通辽市具有悠久的养牛历史,从上世纪50年始,以进口西门塔尔牛为父本,以蒙古牛及三河牛与蒙古牛杂交后代为母本进行改良。经过70多年的发展,全市肉牛的种群规模不断扩大,品种质量稳步提升,综合效益持续改善,拥有了较为坚实的发展基础,已形成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饲草料保障、屠宰加工、交易流通、质量安全、品牌建设、科技服务八大体系。种质资源、养殖规模、交易数量、品牌价值、服务体系、屠宰加工6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2017年被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命名为“中国草原肉牛之都”,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等部委认定为“科尔沁牛”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科尔沁肉牛产业集群核心区。
据统计,2022牧业年度全市肉牛存栏达到367.29万头、同比增长10.47%,约占全区肉牛存栏总量的25%、全国的3%;全年肉牛出栏125.7万头、同比增长11.43%,约占全区肉牛出栏总量的24.7%、全国的2.6%;牛肉产量24.7万吨、同比增长9.43%;肉牛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
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习总交给内蒙古的一项重大任务。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既是重大责任,也是重要职责使命。通辽市肉牛产业基础雄厚、群众参与度高,是全市农牧业两大主导产业之一。在已形成规模优势的基础上,精心改良品种质量、加快提升产业层次、充分延伸产业链条,是必须肩负起的重大责任。
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全局意义、良好的经济效益、广泛的群众基础。目前,全市91个苏木乡镇中,基础母牛超万头的有64个,占2/3以上;2103个嘎查村中,以养牛为主导产业的有1260个,占1/2以上;超千头嘎查村604个,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741个,肉牛规模养殖场2038家;76万农牧户中18万户以上从事肉牛养殖,接近1/4;106万农牧民从肉牛产业链条中获益增收,占全市人口的1/3以上。肉牛产业已成为全市农村牧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农牧民致富增收的“新引擎”。
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有基础和优势,也有潜力和空间。肉牛产业相比于传统种植业,经济效益更高、耕地占用更少,秸秆过腹亚美体育官方app下载、粪肥还田能够有效形成产业互动、提升耕地质量,相比于肉类产业,肉牛产业更适合农牧户普遍参与,市场价格更趋稳定,在延伸加工链条、构建集群生态等方面也具备大有可为的空间。肉牛产业理所应当成为通辽市推动产业发展的优先选项,成为富民增收的主要突破口。
通辽市国土面积5.95万平方公里,2000多万亩森林、2000多万亩草原和3000多万亩耕地相间分布,属于典型的农牧结合经济类型区。地处北纬42°—45°,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中国东北黄金玉米带核心区,年平均气温6.2℃,降水量375毫米,光照2923小时,无霜期105—228天。境内拥有山地、草原、沙漠、森林、湿地、湖泊等自然形态,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黄金玉米带造就了黄金肉牛带。全市玉米播种面积近2000万亩,年产玉米175亿斤以上,通辽黄玉米具有高容重、高淀粉含量、低霉变率等独特品质,年产玉米秸秆近1000万吨,70%以上的玉米秸秆通过养牛实现过腹转化。全市青贮种植面积达到500万亩以上,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饲草总储备量达到2400万吨以上,为肉牛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辽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区,是内蒙古距离海港最近的城市、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城市、国家“一带一路”和内蒙古推进向北开放的重要战略节点城市。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体系完备,中欧班列、内陆港、保税物流园一应俱全,境内4条高速公路与全国高速路网互联互通,有南北两座机场,通航20多个大中城市,为肉牛产业联通八方、通达世界创造了优越条件。
通辽市位于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一西辽河文明的核心区域,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和科尔沁文化的发祥地。富饶辽阔的大地,积淀着源于游牧民族采集、渔猎、游牧生产方式的草原饮食文化,科尔沁蒙古馅饼曾经是孝庄文皇后和康熙、乾隆皇帝喜爱的食品。通辽肉牛成就了通辽牛肉干、科尔沁肥牛火锅、科尔沁蒙古馅饼等特色牛肉美食。
上世纪50年代,通辽市开始进行肉牛品种改良,通过品种品系杂交、横交固定、选育提高,培育出了数百万头体型外貌一致、遗传性能稳定、适应性强、肉用性能优良的通辽肉牛,成为全国改良程度最高、整齐度最好、群体规模最大的优质种群。通过多年探索实践,全市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模式和千家万户养肉牛的产业氛围,成为了全市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通辽市建有科尔沁肉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高林屯种畜繁育中心2个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和通辽京缘种牛繁育有限责任公司1个国家级种公牛站,年供种能力、冻精产量、胚胎生产分别达到300头、300万支和5000枚以上,育种效率和供种能力逐年提升。在2022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基因选择指数和肉牛选择指数育种值评估中,全国排名前100名的种公牛通辽市分别占47头和18头,综合排名全国第一。
经过多年发展,培育形成全国最大的肉牛交易集散地和国家黄牛储备基地。全市拥有科左中旗成峰、科左后旗伊胡塔、开鲁县雨田等7个大型肉牛交易市场,年交易规模达到135万头,交易额200亿元以上。同时,推动电子交易、直播平台交易等多元化发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了牛交易、牛金融等“一站式”服务,线上、线下交易流通辐射全国大部分省市区,构建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发展格局。
坚持打草原牌、走绿色路,通辽市持续推进“通辽牛肉”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建设,肉牛产业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比例逐年增加。“科尔沁牛”已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科尔沁肥牛”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识注册,“科尔沁”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二品”认证的牛肉产品百余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位居全国畜产品公用品牌之首。
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最健全的繁育推广体系,现有肉牛良种繁育推广机构142个、黄牛冷配站点3745个、技术推广人员4526人,投入液氮运输车18辆、液氮罐3459个,年冷配母牛150万头以上,改良比例达到97%以上。坚持把疫病防控作为抵御产业发展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不断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成了市旗镇村四级动物防疫体系,基层防疫人员达到3000人以上,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密度达到100%。改良、繁育、饲养、饲草料、防疫、兽医、加工等各个方面提供服务的技术人员已超过3万人。
坚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肉牛屠宰深加工龙头企业,全市现有科尔沁牛业、明清肉业、草原牛王等8家规模化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年屠宰能力达到120万头,形成了冷鲜肉生产,调理肉、发酵肉加工,熟食品生产,屠宰副产品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立足资源优势和民族特色,深入发掘皮革加工、熟化产品、预制产品、生物制药等高附加值名优产品,培育了罕山、广发草原等多家知名企业,年生产牛肉干2.5万吨、产值达到45亿元。
过去70年,通辽肉牛发展始终走在前列,是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的探索者、推动者、实践者。新的发展阶段,聚焦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自治区赋予通辽的发展定位,全市上下必须坚持富民产业定位和全产业链发展方向不动摇,持续夯实“八大体系”,推动形成种养加深度协同、产供销有机衔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化肉牛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倾力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
打造全国制种供种核心基地。坚持专门化肉用品种培育方向不动摇,坚持牛冷配方式不松动,以生产性能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种源质量和供种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现代化种业集团。整合优化通辽肉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辽京缘种牛繁育有限责任公司、高林屯种畜繁育中心肉牛种质资源,以市级核心育种场为补充,构建“3+N”联合育种机制,培育制种、供种一体,生产、科研兼备的现代化种业集团,提高种畜繁育水平。
加快培育肉牛新品种。实施种质创制及品种选育联合攻关工程,支持产学研优势力量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品种改良与新品种培育关键环节,开展联合攻关。启动通辽肉牛新品种审定验收计划,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领先优势的种业科技成果,引领全国肉牛种业创新发展。
强化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实施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等分子育种技术和胚胎移植、胚胎分割、胚胎性别鉴定现代生物快繁技术等重大科技项目。加快肉牛育种由表型选择的2.0时代向分子育种的3.0时代和智能育种的4.0时代过渡,逐步熟化智能化表型性能测定关键技术,通过大数据整合建立模型分析,构建人工智能为主的育种平台,提高肉牛育种效率。
加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农牧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和专业大户发展养殖小区(场),支持肉牛专业镇、专业村连片发展。深化以大带小协同发展机制,按照“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路径,探索“村集体建场、经营主体租赁”等发展模式,逐步引导养牛“退村进场”,加强生产主体管理、养殖过程管控、饲料兽药监测监管,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
支持建设专业化育肥基地。推行“龙头带动、规模养殖、集群发展”产业模式,扶持养殖大户、引进专业主体、鼓励加工企业向前端延伸,提升市域内专业育肥生产能力。支持龙头企业自建或联建一批标准高、规模大、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养殖基地。积极引进龙头企业、社会资本,盘活利用闲置规模化养殖场发展专业化育肥。鼓励“牧繁农育”“户繁企育”,组织推动规模育肥场与母牛养殖场(户、合作社)通过订单生产等方式,建立稳定牛源供给渠道,促进育繁一体化发展。
普及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培育标准化示范养殖场(户)和示范村镇。推广通辽肉牛地方标准、“蒙”字标标准、通辽肉牛生产10项主推技术以及标准化牛舍建设参数,广泛开展肉牛饲养管理、疫病防控、饲草料调制等标准化技术培训。鼓励养殖场(户)购置使用自动饲喂、粪污清理、智能监控等现代养殖机械设备,实现良种良法配套、设施工艺结合、提质增效并重。
做强现代饲草料保障体系。坚持“种青贮、养黄牛”,为养而种、种养结合,适当扩大全株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加强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坚持农区、牧区联动,加快建立地域性饲草平衡机制。推进种养结合、草畜配套,形成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生态循环系统。合理利用天然草原和林下资源,拓宽饲草料供给途径。
按照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加强对秸秆加工产业支持,培育和发展秸秆收储加工专业大户、合作组织和公司,开发生产秸秆压块饲料和秸秆发酵饲料等,把秸秆收储加工作为农村牧区经济新兴产业来培育。
支持饲料企业集聚发展、扩大产能,建立直供体系,扶持开展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认证,提升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因地制宜引进实力强、规模大、起点高、品质好的反刍饲料加工企业。
培育壮大屠宰加工体系。积极创建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集养殖、加工、物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畜牧业联合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重组盘活现有闲置屠宰加工产能,积极引进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实力强的肉牛屠宰加工项目,推动加工企业与养殖主体建立紧密型产业联合体。
鼓励肉牛加工企业发展牛肉精细分割,提高优质、特色、高端牛肉产品供应能力和比重。积极培育、引进牛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推进皮、毛、骨、血、内脏等副产品精深加工逐步向医药、食品、服装产业延伸拓展,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支持牛副产品加工及生物医药项目,形成生物医药产品、牛心脏瓣膜、清真肝素钠以及各类药用化妆品等产品。
发挥科左中旗(肉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培育肉牛产业化联合体和肉牛产业集群,加快肉牛产业与工业、商贸、文旅、物流、信息等现代产业高位嫁接、交叉重组、渗透融合。
优化肉牛市场流通体系,推进交易市场改造升级。健全肉牛电子信息平台和电子交易平台,推进实体交易市场数字化改造升级,建设防疫设施先进、线上线下融合、运输配送方便的大型肉牛交易集散中心。积极促进市场良性健康发展,加强交易市场防疫条件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肉牛经纪人队伍建设,引导企业成立肉牛经纪人协会,逐步培养一批正确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专业化经纪人。
加快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整合集聚冷库、冷藏车等设施资源,补齐关键领域设施短板,推动冷链物流集群式发展。完善规模屠宰、预冷排酸、低温分割、保鲜包装、冷链储运链条,加快构建“定点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的牛肉冷鲜制品供应链体系。鼓励发展“牧场+超市”“养殖基地+肉制品精深加工+超市”等新模式。
健全品牌培育管理体系。积极挖掘通辽牛肉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为品牌宣传提供支持。制作品牌宣传片、宣传册、文创产品等,宣传通辽牛肉优质产品和品牌理念。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防控体系。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肉牛疫病防控,强化肉牛产业大数据应用,加快全市肉牛产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实施耳标数字化应用工程,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打造集繁育改良、防疫检疫、屠宰管理、卫生监督、执法办案、产品安全监测等关键性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数据平台,完善肉牛大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实现全市肉牛产业发展智能监管和前瞻性规划指导。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开展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在新品种培育、高效种植养殖技术、动物营养、动物疫病、智慧畜牧业、牛肉新产品研发等关键领域开展技术创新,提升肉牛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推动肉牛产业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采取集中培训、实地观摩、入户指导、网络直播等方式,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充分发挥“两场一站”国家级肉牛种源基地的核心作用,加快推进集传统育种(表型选择+育种值评估)、分子育种(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现代快繁生物技术(胚胎移植+克隆)于一体的最新育种技术体系的应用,迅速扩大和提升肉牛核心育种场核心群母牛数量和质量,提高制种供种能力和水平。
通辽市肉牛产业发展总体呈良好态势,但深度育肥和屠宰加工等环节较为薄弱。借助国家和自治区政策、资源、资金倾斜的机遇,直面问题,变压力为动力,集中精力打通市场、做优品牌,用市场拉动加工、屠宰和育肥等环节,构建“通辽肉牛”走向“通辽牛肉”的新生态。
构建“通辽牛肉”产业体系。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不仅需要夯实通辽肉牛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和优势,更需要开拓新市场、拓展新的增长曲线”发展战略,引导牛肉向市场端和消费端延伸,通过食品深加工、牛肉预制菜、乡村旅游、订单农业、电商直播等多元化的形式向二三产业纵深,努力把通辽牛肉产业发展成为现代农牧业的标志性产业。“1”是以“通辽牛肉”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2”是抓好产销两端;“3”是落地产业数字大脑、预制菜产业园、研发孵化基地。
建设“通辽牛肉”区域公用品牌。申请注册“通辽牛肉”集体商标,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使用“通辽牛肉”标识,对符合要求的养殖基地和企业,授权其使用“通辽牛肉”统一商标;在对外交流、文旅活动、体育赛事、招商引资、大型展会、重大节庆等活动,以及在相关产业园区、景区、政府食堂等相关场景统一使用“通辽牛肉”品牌商标。
抓好产销两端。生产端建立“通辽牛肉”产品规范,统一注册“通辽牛肉”商标,建立“通辽牛肉”区域公用品牌管理规范,包括准入准出、标识管理、监督保护等。把好质量安全关,从源头保障“通辽牛肉”良好品质。销售端建立“优质优价”的营销体系,开展“名企名店名品名会”合作计划。借助第三方已有的成熟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快速打开“通辽牛肉”区域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名企合作。与知名的大型商超、生鲜电商平台、肉品经销、直播平台(如东方甄选等)等建立“战略性绑定”合作,争取成为平台主推单品,成为食品企业及餐饮企业专用牛肉原料基地,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年度订单。名店合作。强化与主要目标城市的市场对接,在知名酒店、连锁餐厅、蒙餐餐厅等场景设立通辽牛肉销售专区。名品合作。与食品行业龙头企业推出“联名款牛肉产品”,与博物馆、文化馆等跨界联名,吸引年轻消费群体,打造潮趣的通辽牛肉美食新体验。名会合作。冠名全国及内蒙古各类重要体育赛事,成为专供基地、指定供应商。
组织策划“通辽牛肉”标志性活动。打造“通辽牛肉”代表性节庆活动,如“通辽牛肉文化美食节暨通辽牛肉源头直采季”等,每年定期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大型节庆活动,集中展示通辽特色产品,汇聚国内游客及渠道商,推广“通辽牛肉”品牌并扩大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开展广泛参与的招商会议。号召政府多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招商,定期举办广泛参与的招商会议。引入央企、行业标杆企业、新兴企业等,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市场和管理经验,有助于通辽肉牛产业的升级换代。
落地3个“1”。1个产业数字大脑:中国牛肉大数据交易平台。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肉牛产业大数据中心”,整合各类肉牛流通交易资源,将通辽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肉牛物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传播中心、科技交流中心和会展贸易中心。全方位塑造行业的风向标,研发编制“通辽·中国牛肉指数”,进一步扩大通辽牛肉的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助推传统牛肉提档升级、高质量发展。
1个预制菜产业园:通辽牛肉深加工与预制菜产业园。立足通辽牛肉的独特营养、独特风味、独特吃法,整体提升通辽牛肉深加工产业链,配套先进的通辽牛肉深加工流水线,构建通辽牛肉“鲜、食、餐”三大场景,即鲜切牛肉、牛肉食品、牛肉餐饮食材等,构建满足集约化生产、集团化采购、标准化操作、工厂化配送、专业化运营和科学化管理的牛肉预制菜产业。组建有相关专业背景和经验的科学家、营养学家、农业经济学家以及行业专家的研究团队,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创造更美味、更营养、更健康的通辽牛肉食品,形成通辽牛肉食品产品库。
1个孵化基地:通辽牛肉美食品牌设计研发孵化基地。提供“标准化通辽牛肉爆品美食”一站式解决方案,为通辽肉牛企业、加工企业提供供应链支持、品牌策划支持、预制菜研发支持,帮助通辽牛肉产品转化为市场化餐食品牌。在通辽形成牛肉美食街、夜经济、品牌总部、进口消费品引入、商务与会展业消费等业态聚集,形成“品牌聚集、客群聚集”的生动局面。
经过一系列规划发展,到2025年,通辽市计划实现以下目标:在区域布局上,围绕北部、南部建设母牛繁育核心区,重点围绕中部平原区建设育肥牛产业带,形成全域化发展、区域化布局,推动实现市域内产业优势互补。在发展模式上,兼顾产业发展和富民增收,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方向,让产业在育肥、加工,延链、补链中不断发展壮大;坚持“小规模、大群体”全域养殖模式,逐渐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让农牧民通过家庭牧场、合作经营、建设养殖小区等方式在繁育集群化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在种源建设上,围绕打造种源高地,巩固良种优势地位,整合市内种业资源,坚持一手抓肉牛改良,一手抓新品种培育,加强优质种公牛、种母牛等种源基地建设,强化冻精市场监管,加快“科尔沁牛”国家级优良品种培育进程,保持肉牛制种供种全国领先地位。在饲草料保障上,支持饲料企业集聚发展、扩大产能,建立直供体系,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监管,提升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在补齐短板上,补齐育肥、屠宰等最突出的短板弱项,鼓励“牧繁农育”“户繁集育”以及“直线育肥”,加强育肥户与屠宰场合作,提高市域内屠宰比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内培外引、盘活重组等方式,激活现有屠宰产能。同时,扶持传统奶制品的开发及肉牛和副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全生命周期扶持,全胴体开发利用,全产业链增值。在市场建设上,促进市场良性健康发展,加强肉牛交易市场管理,坚持生产与流通衔接重在生产,线上与线下融合主推线上,加快完善防疫设施先进、线上线下融合、运输配送便捷的肉牛交易体系。在品牌打造上,实施品牌引领行动,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狠抓品牌策划、宣传推介、市场开拓,培育全国知名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在要素保障上,坚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强化组织领导,在政策扶持、项目资金、金融、肉牛保险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升人财物保障能力。
到2025年,肉牛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建成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良繁推广能力全国第一,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专用新品种,年制种供种能力达到350头以上;养殖规模保持全国第一,全市牛存栏达到400万头,出栏达到150万头,其中深度育肥达到80万头,牛肉产量达到27万吨;屠宰加工能力全国第一,规模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年屠宰加工能力保持在120万头以上,年屠宰60万头;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国第一,区域公用品牌带动牛肉产品溢价率20%以上,本土肉牛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全国知名;产业发展保障能力全国第一,饲草储备量达到2800万吨,质量安全和防控水平明显提升,科技服务新机制全面形成。
下一步,通辽市将继续做大产业集群,做好产业生态,力争5—10年成为“世界级肉牛创新育种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牛肉精深加工集群、牛肉预制菜产业国际交流中心、全球牛肉产业链链主交流大会永久会址”。(郭洪申)
有着40年党龄的蒙古族老党员吉木舍,是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巴彦社区廉租楼小区的居民。多年来,她用质朴的爱心、真诚的服务,架起了党和群众的连心桥,为民族团结、邻里和睦相处作出了贡献,赢得了社区居民的爱戴与好评。…
8月30日,2023中国(二连浩特)国际经贸投资洽谈会暨展览会开幕。自治区政协、锡林郭勒盟委张佰成宣布开幕。…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